菁寮、菁桐

作者:黃偉嘉


台灣是一个使用漢字ê社會。所以地號名m̄-nā是口語傳承,也ē受著所寫ê漢字ê影響,尾--à就轉音--去,而且無一定ê規則。Lán tsit個月就來看台南、新北兩位有關「菁(青)」ê地號名。


新北市平溪區有一tsuā「平溪線」鐵路,盡磅有一站號做「菁桐」,在來ê地號名是「青桐坑」,平溪老泉腔讀做「Tshinn-tông11-khinn」 ;若是基隆市、瑞芳街tsia-ê khah偏漳腔ê所在,就讀做「Tshenn-tông33-khenn」〔1〕


根據地方ê講法,tse是因為早期有tsiânn濟野生ê青桐生tī tsia。總--是日本時代就寫做「菁桐坑」,戰後kā車頭ê四箍圍仔設一个「菁桐村」、火車站名也配合改做「菁桐」,到tann當地6、70歲tsit沿已經tsiânn普遍讀做「Tshing-tông」,算是變做文讀音--ah。


Suà--來看台南後壁,有一庄叫做「菁寮」,在地讀做「Tshenn-liâu」。若照地方ê講法,tsit位ê「菁」是一種ē-tàng做青色染料ê植物。進前一齣劇《俗女養成記》就是tī菁寮hip--ê,tsit-tsūn已經是出名ê觀光場所。


趣味--ê是,雖然tsia tī戰後mā設一个「菁寮村」,當地suah無變做文讀音。顛倒是台語新聞leh放送ê時,主播iah是記者tiānn-tiānn讀tîng-tânn做「*Tshing-liâu」抑是「*Tsing-liâu」(加星號代表是無正確ê音),百面是hōo漢字騙--去。


是按怎「菁桐坑」音變--ah,「菁寮」suah無--leh?阮想可能ê原因有:


1.因為「菁桐坑」改做「菁桐」有減字,照台語人ê khuì口就ē開始講起文讀音。上出名ê例就是彰化ê「田中央」,在來讀做「Tshân-tiong-ng」。1920年hōo日本人一下改做「田中」,tsit-tsūn lóng講「Tiân-tiong」--ah。


2.庄頭名提升做行政區iah是交通站名以後,mā khah有可能變做文讀音。譬如高雄ê「九曲堂」,在來讀做「Káu-kha-tháng」。火車設站ê仝一年(1907年)ê白話字文獻就隨出現文讀ê「Kiú-khiok-tông」,到tsit-tsūn已經用kah tsiânn慣勢。


3.「菁桐」改讀文音以後,就無漳、泉腔ê分別,對平溪、瑞芳兩爿腔口ê人lóng利便。「菁寮」附近ê鄉鎮lóng倚優勢腔,就khah無tsit款問題。


4.文音「tshing」hām泉音「tshinn」本底音就差無kài濟,後壁接ê「桐」又koh是「-ng」,唸久自然「同化」(assimilation)--ah。


各位koh有啥mih看法--leh?


〔1〕編按:羅馬字正手爿下跤細細字ê阿拉伯數字表示tsit个音節實際聽--起-來ê kuân低,5上kuân、1上低。11表示低平、33表示中平。



(作者是「地圖與多媒體研究室」研究員)


編按:漢羅用字有調整,原文是全漢。全漢版ē囥tī雜誌網站,hōo讀者做參考、對照。


專欄簡介:有人講「台語無字」。事實上台語一直lóng有字,自以早就用漢字來寫lán ê地號名。但是因為借字、借音、走音、腔口差、連音等等各種ê變化,一寡地號名suah hām漢字鬥bē起--來。若到一个生份ê所在,tiānn-tiānn是一開喙讀地號名,就hông隨知影是外地人。台大地理系「地圖與多媒體研究室」一直以來,投入地圖製作、地理教育、地名研究。Tuì 2019年開始,執行教育部「以本土語言標注臺灣地名計畫」,成果已經用tī改善台鐵、捷運ê放送。Tuì tsit月日開始,「地圖與多媒體研究室」逐個月ē tuì台語ê角度,tī雜誌介紹一个地號名,後擺若是坐車、駛車經過,拄好tn̄g--著,一定ē koh-khah疼惜lán tsit塊土地ê大細項代誌!


以本土語言標注臺灣地名計畫  https://reurl.cc/XjozaR


---------------------

全漢版


臺灣是一个使用漢字的社會。所以地號名毋但是口語傳承,也會受著所寫的漢字的影響,尾仔就轉音去,而且無一定的規則。咱這個月就來看臺南、新北兩位有關「菁(青)」的地號名。

 

新北市平溪區有一逝「平溪線」鐵路,盡磅有一站號做「菁桐」,在來的地號名是「青桐坑」,平溪老泉腔讀做「Tshinn-tông11-khinn」;若是基隆市、瑞芳街遮的較偏漳腔的所在,就讀做「Tshenn-tông33-khenn」。

 

根據地方的講法,這是因為早期有誠濟野生的青桐樹生佇遮。總是日本時代就寫做「菁桐坑」,戰後共車頭的四箍圍仔設一个「菁桐村」、火車站名也配合改做「菁桐」,到今當地6、70歲這沿已經誠普遍讀做「Tshing-tông」,算是變做文讀音矣。

 

紲來看臺南後壁,有一庄叫做「菁寮」,在地讀做「Tshenn-liâu」。若照地方的講法,這位的「菁」是一種會當做青色染料的植物。進前一齣劇《俗女養成記》就是佇菁寮翕的,這陣已經是出名的觀光場所。

 

趣味的是,雖然遮佇戰後嘛設一个「菁寮村」,當地煞無變做文讀音。顛倒是台語新聞咧放送的時,主播抑是記者定定讀重耽做「*Tshing-liâu」抑是「*Tsing-liâu」(加星號代表是無正確的音),百面是予漢字騙去。

 

是按怎「菁桐坑」音變矣,「菁寮」煞無咧?阮想可能的原因有:

 

因為「菁桐坑」改做「菁桐」有減字,照台語人的氣口就會開始講起文讀音。上出名的例就是彰化的「田中央」,在來讀做「Tshân-tiong-ng」。1920年予日本人一下改做「田中」,這陣攏講「Tiân-tiong」矣。

庄頭名提升做行政區iah是交通站名以後,嘛有有可能變做文讀音。譬如高雄的「九曲堂」,在來讀做「Káu-kha-tháng」。火車設站的仝一年(1907年)的白話字文獻就隨出現文讀的「Kiú-khiok-tông」,到這陣已經用甲誠慣勢。

「菁桐」改讀文音以後,就無漳、泉腔的分別,對平溪、瑞芳兩爿腔口的人攏利便。「菁寮」附近的鄉鎮攏倚優勢腔,就較無這款問題。

文音「tshing」和泉音「tshinn」本底音就差無蓋濟,後壁接的「桐」又閣是「-ng」,唸久自然「同化」(assimilation)矣。

 

各位閣有啥物看法咧?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





#地名研究室 專欄,本文使用教育部推薦漢字kap台羅

#台文通訊BONG報 349期,2023年4月出刊。

歡迎捐款贊助 #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

(捐款可抵稅,匯款後請通知02-23112199)



郵政劃撥:19021486
戶名:財團法人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

電匯:123-20-050514-2
華南銀行士林分行活儲
戶名:財團法人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


#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需要你ê定期捐款,逐年贊助本會(台文通訊BONG報發行單位)NT$2,400,lán做伙復振台灣語文ê事工kap雜誌編印發行費用,捐款thang抵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