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種台語拼音書寫系統
—臺羅、白話字、方音符號kah國際音標ê對照》
/Ia̍p Khái-sîng
白話字(Pe̍h-ōe-jī,POJ),mā稱做「教會羅馬字」(簡稱「教羅」)1,是一種tī 19世紀,基督教ê傳教士用羅馬字所設計來拼寫福建話(閩南語)2 ê文字,tī泉州、漳州、廈門、台灣、東南亞等所在,lóng有發展白話字ê歷史。Tī台灣,二戰進前就已經用白話字出版tsiânn濟ê報紙kah書冊,比論講1885年創刊ê《台灣府城教會報》(TÂI-OÂN-HÚ-SIÂᴺ KÀU-HŌE-PÒ)、1916年出版ê《新約》(SIN IOK,巴克禮譯本)等等,lóng是用白話字寫--ê。
M̄-koh,tī二戰期間,因為日本帝國ê台灣總督府加強對「國語(日本話)運動」ê推行,台灣話受著官方ê壓迫,白話字mā tè leh hōo政府打壓。戰爭結束了後,中國ê國民政府來到台灣,mā leh推行「國語(華語)運動」,若無講中華民國國語,甚至ē hōo政府罰錢、掛狗牌仔,白話字也sâng款hōo政府禁止,連用白話字出版ê《聖經》to hōo警察取締。因為hit幾十年來,兩个政府ê言語政策所造成ê傷害,所有ê台灣本土言語lóng有tsiânn嚴重ê文化危機。
現此時大部份ê台灣人lóng pat注音符號,tse是國民政府ê「國語政策」採用注音符號來做拼音教學所致。注音符號本底就是uì漢字簡省--來--ê,ē-tàng適應漢字ê書寫方式kah習慣,所以親像吳守禮教授kah楊青矗先生,in lóng使用kah注音符號khah成ê「臺灣方音符號系統」3來為台語注音(m̄-koh無完全按照教育部制定ê標準)4。
雖然方音符號mā有經過教育部來公佈,總--是tsit套系統khîng實無講kài普遍。後--來,教育部用白話字kah「台灣語言音標方案」(Taiwan Language Phonetic Alphabet,TLPA)5做基礎,制定一種ē-tàng用來拼音ê文字系統——「臺灣台語羅馬字拼音方案」6
(簡稱「臺羅」),並且出版《臺灣台語羅馬字拼音方案使用手冊》(以下簡稱《臺羅手冊》),宣佈台語教材ê拼音系統應該ài使用臺羅來拼寫。
頂面所講ê「白話字」、「方音符號」、「臺羅」,in參國際音標(IPA)7ê對應關係,後面ē用表來對照,並且說明。
1 編註:有ê白話字使用者無認同tsit个稱呼。
2 編註:有關語言名稱,「閩南語」是學術上針對泉州、漳州、廈門、台灣、東南亞在地講--ê、一定程度互通ê語言ê統稱,m̄-koh各地對家己語言ê自稱無啥仝款,東南亞主要使用「福建話」,台灣有「台灣話」、「台語」等稱呼。目前台灣除了《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》使用「閩南語」,官方書面原則上使用「臺灣台語」。
3 教育部tī 1998年1月12公佈。
4 編註:吳守禮教授著作ê《國臺對照活用辭典》(2000年出版)kah楊青矗先生著作ê《台華雙語辭典》(1992年出版),lóng使用方音符號系統來標音,m̄-koh kah教育部公佈ê版本無tsiâu仝款。
5 台灣語文學會tī 1991年期間針對台灣語言所制定ê音標系統,一般簡稱TLPA(讀做Thoo-lú-pah)。
6 教育部tī 2006年10月14公佈,hit時叫做「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」;2024年8月26,教育部宣佈修正做「臺灣台語羅馬字拼音方案」。
7 編註:國際語音學學會設計ê一套標音系統,用來標記人類語言ê發音,ē-tàng精確記錄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ê任何一个聲音。本文無詳細介紹國際音標,主要是做臺羅、白話字、方音符號之間ê對應。
- 表內ê臺羅kah白話字lóng是細本字,大本字ê寫法無另外列--出-來。例字kah例詞lóng是漢字kah臺羅雙文對照,有一寡例有方音差,所以表內ê例無法度代表所有ê腔口。
- 聲母「m」、「n」、「ng」lóng是鼻音,有in ê音節規个lóng ē kânn鼻音,m̄-koh臺羅無tī韻母標示「nn」,白話字mā免另外標示「ⁿ」,方音符號也m̄使用鼻音化ê韻母符號。
- 論真,[ʨ]、[ʨʰ]、[ɕ]、[ʥ] in lóng是[ʦ]、[ʦʰ]、[s]、[ʣ] kah [i](或是[ĩ])結合ê時ê顎化音,所以方音符號「ㄐ」、「ㄑ」、「ㄒ」、「ㆢ」ê後面,一定是接「丨」(或是「ㆳ」)。
- 泉腔普遍無「j」聲母,無保留--ê通常是kah「l」合流--ah。
- [i] 對應ê方音符號,就原則來講,橫寫ê時寫做「丨」,直寫ê時寫做「ㄧ」。
- 《臺羅手冊》將 [ɔ] 對照注音符號「ㄛ」,m̄-koh根據《臺羅手冊》ê說明,he不過是為著『方便揣摩學習』niā-niā,而且he所對照--ê是注音符號,m̄是方音符號。根據教育部所公佈ê方音符號系統,[ɔ] 對應ê方音符號是「ㆦ」。
- 臺羅ê「oo」是正式版,傳統版參白話字sâng款lóng寫做「o͘」。
- 根據《臺羅手冊》ê說明,臺羅ê元音「o」ê實際發音有 [o]、[ɤ]、[ə] 等等ê方言變體。就教育部《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》kah《臺羅手冊》,元音「o」ê主音讀是 [ə],tse tī台灣南部(比論講高雄腔、台南腔)是tsiânn普遍。因為自底就是uì [o]央化產生--ê,自然也就有其他無sâng款ê變體(比論講 [ɤ])。除了央化以外,有ê腔口是「o」kah「oo」合流,當然mā有猶原kā「o」讀做 [o]--ê。雖然講各種變體lóng是仝音位,m̄-koh為著區別無sâng ê音值,leh標示方音差ê時,[ə]([ɤ])ê臺羅ē-tàng寫做「or」。
- [ua]、[ue] ê臺羅寫做「ua」、「ue」,m̄-koh白話字寫做「oa」、「oe」。
- 頂表ê韻lóng有kânn鼻音。
- 「m」、「n」、「ng」,in對應ê方音符號,聲母ê寫法kah韻母ê寫法無sâng。
- [iᵊŋ] ê臺羅寫做「ing」,m̄-koh白話字寫做「eng」。
- [ɛŋ] ê臺羅寫做「eng」(「ing」韻tī永靖腔ē讀做「eng」)。
- 頂表是入聲韻尾,用tsit四種來收尾ê韻就是入聲。
- 「op」讀做 [ɔp](泉腔普通無tsit个韻),「ok」讀做[ɔk]。
- 「iat」讀做 [iat],m̄-koh大部份ê腔口ê實際音讀是 [et](或是[iɛt])。
- [iᵊk] ê臺羅寫做「ik」,m̄-koh白話字寫做「ek」。
- [ɛk] ê臺羅寫做「ek」(「ik」韻tī永靖腔ē讀做「ek」)。
- [ʔ] 韻尾--ê一定是白話音。
- 頂表ê白話字是杜嘉德方案8,其他ê白話字若無另外說明就是打馬字方案⁸。
- [ɨ]([ɯ])kah [ə]([ɤ])是老泉腔ê韻母,有ê泉腔(比論講泉山腔)koh有 [əe] 韻(臺羅寫做「ere」),其中,[ə] kah [əe] tsit兩个韻--ê,一定是白話音。雖講「o」mā有 [ə] ê變體,m̄-koh he kah泉腔ê「er」無仝音位,來源也無sâng。
- [ɛ] 是漳州話ê韻母,台語無tsit个韻母(無存在e、ee對立ê腔)。
8 傳教士為著傳揚基督教,tio̍h-ài言語ē通、翻譯《聖經》,雖然福建話ē-tàng用漢字來記錄,m̄-koh漢字歹學,koh oh記音。拼音文字ē用得解決傳教士拄--著ê濟濟問題,就án-ni發明白話字。M̄-koh,逐个傳教士各人有各人ê寫法,所以白話字其實有tsiok濟種方案,無一个統一ê正字法。Tī台灣khah普遍--ê是打馬字方案,但是打馬字無法度拼寫台語所有ê腔口。杜嘉德ê《廈英大辭典》雖然有設計泉州話ê [ə]、[ɨ] kah漳州話ê [ɛ] ê羅馬字,m̄-koh無設計第6調kah第9調ê調號。潮州白話字有第6調ê調號,總--是潮州話參台灣話ê差別不止仔濟,兩種言語kiōng-beh buē通。若言語學家張裕宏教授--ê,ē-tàng kā伊看做是擴充版ê打馬字方案。
- 調值是使用五度標記法來標註--ê,每一个腔口lóng有in家己ê特色,tsia--ê不過是將相對普遍ê腔口ê情形,lio̍h仔記錄--落-來niā-niā。Tse kan-na ē-tàng做參考,無法度代表所有ê腔口。
- 第1調kah第4調lóng無調號,有入聲韻尾「p」、「t」、「k」、「h」--ê是第4調,若無,就是第1調。方音符號ê第8調,調號是標tī入聲韻尾「ㆴ」、「ㆵ」、「ㆻ」、「ㆷ」ê頂頭。
- 「h」收尾ê入聲,變調了後多數ê腔口ē失去喉塞(有ê甚至連第8調本調to無喉塞),m̄-koh有ê腔口iá是ē維持 [ʔ] 韻尾(比論講老泉腔)。
- 台語有一寡泉腔(比論講泉中腔)iá有第6調,在台灣主要tī鹿港kah台西有分佈。若其他ê腔口,原底第6調--ê lóng變做第7調--looh。白話字ê第6調調號是潮州白話字8 ê寫法,方音符號無制定伊ê調號。老泉中腔其他ê調類ê本調kah變調ê調值,參頂表記--ê,大部份並無sâng款。
- 第9調是高升調,伊m̄是傳統調類ê聲調,tī一寡外來詞、合音kah三連音ê頭一个音節ē出現,有ê腔口ê第9調kah in第5調ê本調是sâng調值--ê。白話字第9調ê調號是張裕宏方案8,方音符號無制定第9調ê調號。
- 臺羅ê調號ài標tī「a」、「e」、「i」、「o」、「u」tsit五種字母ê頂頭,逐个音節上濟標一个。若是tī仝一个音節內底,tsit五種m̄-nā出現一个,án-ni就標tī「a」ê頂頭,無,就標tī「e」、「o」ê頂頭(若「oo」、「ee」就標tī頭一个字母「o」、「e」ê頂頭),若其他ê情形就標tī上尾hit个「e」、「i」、「u」ê頂頭。調號若標tī「i」ê頂頭,án-ni原本「i」頂頭ê hit點就thang省略。若是拄著tsit五種字母lóng無出現--ê,就kā調號標tī「ng」ê「n」ê頂頭,若連「ng」to無,就標tī「m」ê頂頭。
- 輕聲m̄是一種聲調,伊是聲調弱化ê現象。輕聲ē-tàng分做兩種,一種是固定調輕聲,另外一種是隨前變調輕聲,也就是實際音讀ē受著前字聲調ê影響,所以輕聲ê調值tio̍h-ài看情形。
- TLPA kā輕聲記做第0調,輕聲詞m̄標原聲調。輕聲符號m̄是調號,臺羅--ê kah白話字--ê是用詞(或是詞組)做單位來標記--ê,標tī語詞ê倒手爿(m̄-koh若準tī句頭就免標),ē保留原聲調ê調號。方音符號ê輕聲符號是標tī逐音節ê頭前,mā ē保留原聲調ê調號。
- 臺羅ê輕聲符號leh標示進前,若原底ê位置應當有連字符,tio̍h用輕聲符號取代連字符;若làng一格而且m̄是句頭,直接標輕聲符號mài留空格。Kā詞組標輕聲符號ê時,詞組內面ê空格ài改用連字符接--起-來。
#台文通訊BONG報 378期,2025年9月出刊。
#台文通訊BONG報 378期,2025年9月出刊。
歡迎捐款贊助 #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
(捐款可抵稅,匯款後請通知02-23112199)
郵政劃撥:19021486戶名:財團法人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
電匯:123-20-050514-2華南銀行士林分行活儲戶名:財團法人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
#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需要你ê定期捐款,逐年贊助本會(台文通訊BONG報發行單位)NT$2,400,lán做伙復振台灣語文ê事工kap雜誌編印發行費用,捐款thang抵稅。
#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需要你ê定期捐款,逐年贊助本會(台文通訊BONG報發行單位)NT$2,400,lán做伙復振台灣語文ê事工kap雜誌編印發行費用,捐款thang抵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