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東糖廠kah區域發展

主講/廖秋娥

記錄/蔡玉薰

本文是2024/10/9講座ê摘要記錄,廖秋娥博士是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、台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副教授退休,mā是東糖研究會發起人之一。


台東糖廠kah在地ê發展是真貼bā,為著beh tī當地起糖廠,土地ê開墾kah交通ê建設lóng tsiânn要緊,koh有因為糖廠發展tshuā--來ê外來人口,濟濟lóng是台東區域發展ê重點,lán就來聽廖秋娥分享台東糖廠kah區域發展。


踏話頭——台東糖廠歷史簡單講


畫本《我欲來去揣阿爸》是寫1925~1930時代tī台東ê故事,講一个蹛tī台東旭村ê囡仔——阿全beh去揣踮台東糖廠食頭路ê阿爸,故事結合台東糖廠發展ê歷史,kā hit當時ê產業、交通、人文lóng寫--入-去,kā東糖研究會整理ê複雜資料kah田野調查用畫本ê方式表現,簡單講hōo大人、囡仔了解台東糖廠ê歷史。


台灣ê製糖廠發展


台灣自荷蘭時代(1624~1662)就有發展製糖,tsit-tang-tsūn是「舊型糖廍」(thn̂g-phōo),ài靠牛來拖tsiah ē-tàng kheh甘蔗來做糖。到日本時代(1905~1911)有「改良型糖廍」,是用機械來代替牛ê力來kheh甘蔗。路尾到1900年代有新型製糖工場,伊外形有煙筒管,kheh甘蔗ê方式參改良型糖廍sio-siāng,lóng是用機械teh kheh,m̄-koh新型製糖工場有kā糖kah蜜拆分開ê技術,ē-sái生產無仝款ê糖——白糖、赤砂kah烏糖,新型製糖工場tī日本時代上興,全台灣有50間,m̄-koh tsit-má iáu有teh製糖--ê kan-ta賰台南ê善化糖廠kah tī雲林ê虎尾糖廠。


日本時代ê移民政策


因為台灣東部平洋曠闊、人口koh少,總督府決定beh推動「內地化(日本化)東台」ê政策,按算beh kā台灣東部tsiânn做日本人生活ê所在,是日本經營東部重要ê政策之一。自1909年開始,總督府tī花蓮港做官辦ê移民村(吉野〔1〕、豐田、林田村)。原底koh beh tuì台東發展,想bē到tī 1911年7--月發生「成廣澳事件」,為著mài刺激著當地ê原住民,總督府就無繼續推動官辦ê移民村,轉做鼓勵台東製糖株式會社tī 1915年來辦私人ê移民村〔2〕(鹿野、鹿寮、池上、旭村),人uân-á無夠用,東糖koh tī 1918年辦本島移民村,m̄-koh兩款移民lóng無啥效,上尾就開放自由移民。直到1938年,為著beh配合「皇民化政策」,總督府koh一擺tī東部做官辦ê移民村(敷島村)。 


製糖廠取締原則


總督府tī 1905年設「製糖廠取締原則」,tsit个制度規定講「一个所在收ê甘蔗lóng總是某一个糖廠--ê」,也就是講逐个製糖廠有家己ê「原料採集區域」,所擺若tsit个糖廠beh tī tsit箍圍仔收著koh-khah濟甘蔗,就ài家己出錢、出力建設地方,譬論講交通、開墾kah起造淹田ê系統。


輕便車


Beh講台東糖廠進前,先紹介一个對糖廠發展上kài要緊ê交通工具——「輕便車」(khing-piān-tshia),tse就是日語ê「手押台車」,tsit款車是用柴枋鬥四粒輪仔、用人sak車tī鐵枝路頂行ê交通工具,ē-sái載人mā ē用得載貨,是比五分仔車(路尾ê糖鐵)koh-khah早ê交通工具,拄beh發展糖廠ê所在因為設備iáu未齊全,lóng ài靠tsit-lō來搬糖廠ê機械kah載甘蔗。


台東糖廠ê發展


代先是總督府1910年tī卑南kah里壟〔3〕之間起輕便車路,仝hit年tsiah開始有改良型糖廍tī台東發展,頭--ā是里壟ê新鄉製糖場〔4〕,koh來是卑南ê野田製糖場〔5〕,1913年為著beh發展新型製糖場,野田製糖場就kā新鄉製糖場合--起-來,tī東京成立「台東製糖株式會社」,仝hit年ê年底koh tī新開園〔6〕起改良型糖廍,糖廠ê機械lóng ài靠輕便車tuì卑南港kā機械載--入-來,因為總督府ê輕便車路起無透,台東糖廠ài家己起,所擺lán ē-sái看著tsit條輕便路是倚山teh行,kā tsit三个改良型糖廍接接--起-來,tsit箍圍仔就是台東糖廠ê原料採集區域。


1914年開始,台東糖廠tī馬蘭起新型製糖場,tsit个製糖場一日ē-sái kheh 350噸ê甘蔗,正式運作了後野田製糖場就變做辦公室,里壟kah新開園ê改良型糖廍就轉做預備--ê。自1916年開始,因為新型製糖廠ài ê甘蔗量khah大,輕便車載無法,koh加上總督府無按算beh tī台東起鐵枝路,為著beh hōo糖廠ē-tàng運作,台東糖廠只好鼻仔摸--leh家己khai百thóng萬起自卑南thàng到里壟〔7〕ê鐵枝路,koh sio連suà鋪橋造路,帶動台東ê發展。


台東糖廠ê發展其實無啥順序,tī 1919年拄著風颱,工場、宿舍、道路等等lóng hōo風颱掃kah mi-mi-mauh-mauh,ài khai錢整修,liam-mi koh tī 1920年tn̄g著世界性ê景氣bái,致使東糖負債累累,經營困難,kah總督府參詳了後,東糖日後就做糖廠ê代誌就好,其他像交通、移民村ê khang-khuè就交hōo台東開拓株式會社處理。


台東糖廠發展ê轉變是tī 1925年,王登科tuì西部紮「大莖種」ê甘蔗來台東種,因為tsit款品種ê甘蔗粗骨、產量koh tsiânn kuân,東糖ê負責人知了後,就tsiânn器重王登科,伊就變做西部移民kah東糖之間ê中介,tī 1933年東糖tsiah開始趁錢。到1943年因為太平洋戰爭,日本tī台灣發展ê重點改變,東糖就hōo kap入去資本khah kuân ê「明治製糖株式會社〔8〕,改做「台東製糖所」。


戰後台灣ê糖廠全hōo台灣糖業公司接收,1950年代teh討論台東糖廠ê產量siunn少ài廢掉,m̄-koh地方人士認為東糖對地方tsiânn重要,應當ài保存,sio連suà khai 2,000萬換設備、10億tī池上起糖漿廠,因為糖價siàu無偌好,台東糖廠經營到1986年就煞鼓,其實自1980年開始就有做轉型,譬論講開設農場、飼牛、飼羊……,落尾東糖ê土地mā貢獻tsiânn濟hōo台東縣政府做都市計畫kah徵收,mā kā土地租hōo當地ê農民,提供在地人經濟ê基礎。

1.吉野(Kiat-iá):舊地號,tsit-má ê吉安。

2.廖秋娥有補充講,其實台東糖廠mā m̄是kài情願beh tshuā頭,是為著beh提著總督府ê土地,mā只好來辦私人ê移民村。

3.里壟(Lí-lāng):舊地號,tsit-má ê關山,教典是寫「阿里壟(A-lí-lóng)」。

4.新鄉製糖場:增永三吉參人做伙建設--ê,一日ē-sái kheh 40噸ê甘蔗。

5.野田製糖場:野田豁通男爵建設,一日ē-sái kheh 60噸ê甘蔗。

6.新開園(Sin-khui-hn̂g):舊地號,tsit-má ê池上。

7.原底台東製糖株式會社有試講beh用輕便車,iah是hōo甘蔗放水流、tuè卑南溪流到馬蘭製糖廠,m̄-koh lóng無成功,姑不將家己khai 123萬來起鐵枝路,本底按算tsit條鐵枝路beh tuì卑南thàng到北絲鬮(kauh)、里壟到新開園,路尾因為hānn新武呂溪ê鐵橋ài khai siunn濟錢就準拄煞。Tsit條鐵枝路上尾賣hōo總督府120萬。

8.明治製糖株式會社ê總部是tī台南總爺,tsit-má ê麻豆。


台語sa攏有
線頂看影片

https://reurl.cc/exDAex








#阿瑞--ā話仙 專欄,本文使用教育部推薦漢字kap台羅。

#台文通訊BONG報 368期,2024年11月出刊。

歡迎捐款贊助 #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

(捐款可抵稅,匯款後請通知02-23112199)



郵政劃撥:19021486
戶名:財團法人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

電匯:123-20-050514-2
華南銀行士林分行活儲
戶名:財團法人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


#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需要你ê定期捐款,逐年贊助本會(台文通訊BONG報發行單位)NT$2,400,lán做伙復振台灣語文ê事工kap雜誌編印發行費用,捐款thang抵稅。